通天巖

概況

通天巖位于贛州市西北郊,距市區(qū)約10公里。巖由摩沙巖石山組成,山中多天然巖洞,其中一個巖洞頂上有一窟窿,相傳上可通天,故而得名。

 

通天巖地處丘陵,最高處為群玉閣所在的山脊,高度為192.96米。沿著這條蜿蜒曲折的山脊,自東向西延伸著三個山垇。在這三個山垇中,分別有忘歸巖、觀心巖、龍虎巖、翠微巖和通天巖等五個景點,構成通天巖石窟景區(qū)。景區(qū)內崗巒起伏,巍巖崢嶸,山不高而陡峭,地不大而奧奇;林木繁茂,洞壑幽深。另外還有同心巖、廣福寺、玉水池、一滴泉、玉巖亭、惜春亭和群玉閣等多處景點。

 

通天巖系我國南方古代藝術寶庫之一。它以散落在巖洞周圍懸崖峭壁之間的石龕造像群而著稱。共有石龕279座,石刻造像359尊。這些神態(tài)各異,精致俊美的石刻造像均為佛像神祗,多屬唐宋時期作品,是古石雕藝術中的瑰寶。通天巖現(xiàn)存古刻128處,居全省名山勝景古刻之首。其題刻字體豐富,刻工精美,堪稱珍品。附近巖深谷邃,幽泉涓涓,古木參天,冬暖夏涼,為游覽和避暑的好地方。

 

九七年以后開發(fā)建設的新景區(qū)與通天巖石窟老景區(qū)緊緊相連,是一處歷史與現(xiàn)代完美結合、自然與文化和諧統(tǒng)一的現(xiàn)代旅游新景區(qū)。

 

景區(qū)內有新石刻區(qū)、情苑、龍鳳園、十二生肖園、人生薈萃園和水上游樂園六大功能區(qū),九點九九米高的漢白玉滴水觀音把甘露灑向人間,二十三點六六米長的丹崖臥佛在通天湖畔接受信徒的朝拜,西巖寺的藥師佛為眾生防病消災,千佛洞新石龕造像栩栩如生,財神廟為人們福、祿、壽、禧提供機緣,清苑內綠草茵茵是人們休閑尋趣的好地方。

 

通天巖風景名勝區(qū)具有“丹霞地貌獨特,生態(tài)景致宜人,文物遺跡豐厚,石窟藝術寶庫”四大特色,是集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為一體的綜合型風景旅游區(qū)。

 

特色景點

 

情苑

 

人間真情之兄弟情、夫妻情、同志情、戀情、愛情,情感交融你看,風動石的門樓,從風動、石動到心動、行動,將人間各種情在通天巖的情苑里演繹出來。相伴著藍天、白云和芳草,仰臥在草地上,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麗。“鴛鴦戲水”、“心心相印”、“丘比特神箭”、“情竇初開”等一組組生機勃勃的植物藝術造型帶給您星星點點的回味任您陶醉、任你釋懷和遐想。此外,在情苑綠草地上,9.99米高的滴水觀音正接受天下眾生的祈盼。

 

龍鳳苑

 

龍鳳苑與情苑相連,這是新石器時代遺址,考古工作者曾在此采集過石斧、石錛、石鏃和較多的料石及打制石坯后拋棄的石料殘片,還有籃紋、繩紋等紋飾的印紋陶片。證明早在四千多年前,通天巖就已經有了人類的活動。

 

龍鳳苑高坡處,坐落著高12.99米高的如意塔,塔上雕刻著“風調雨順”四大開王。隨著旅游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又建了生態(tài)迷品、噴水疊泉、嬉水旱泉、人生薈萃園、通天桂、百米長廊、十二生肖園等一批游樂休閑景點。

 

觀心巖

 

進入景區(qū)山門,沿著青片石鋪就的石徑,踏汀步、繞水塘、登石級,穿過一條幽靜的山谷,眼前豁然出現(xiàn)一僻靜的洞窟。林木茂盛,道路崎嶇,這就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先生講學之處。此處大洞套小洞。小洞內,陽明先生正在給其弟子陳九川、鄒守益講授他的“致良知”,要求學生強調自我修身,并斷言“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乎吾心”、“心明就是天理”,所以后人把他講不之處叫“觀心巖”。

 

王陽明又名王守仁,是浙江余姚人,明代著名的理學家。正德十一年(公元1516年),王陽明在贛州任贛南巡撫,后官至南京兵部尚書。當時,王陽明在贛南平定“宸濠之亂”。閑遐之時,曾在觀心巖結廬講學,收鄒守益等二十三人為弟子。他在贛州講學期間,為其發(fā)展宋明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。

 

忘歸巖

 

沿石級而行,山腰有一風化剝落形成的丹霞穿洞,盛夏時節(jié),游人行至此處,但覺清風徐徐,疲憊頓消,令人樂不思歸,故題名為“忘歸巖”。

 

在忘歸巖左側陡峭的山壁上有一品巨大的題刻,這品題刻高3.5米,寬2.3米,全文藝報6字,出自南宋李大正之手,氣勢磅礴,如日月行空.李大正是南宋福建建甌人,與辛棄疾交往甚厚,曾在贛州任提點坑治一職(管鑄造錢幣的官)。

 

在整個忘歸巖題刻中,要數(shù)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先生的這首五言詩最有價值了。這首詩是這樣寫的:“青山隨地佳,豈必故園好,但得此身閑,塵寰亦蓬島。西林日初暮,明月來何早,醉臥石床涼,洞云秋未掃。”它既寫景也表達了王陽明先生的復雜的心理活動。

 

穿過忘歸巖,眼前豁然開朗,滿目翠色撲面而來,抬頭仰望,但見峭壁凌空,在懸崖絕壁中,保存有題刻18品,十八羅漢像保存有6尊。大家看這一尊北宋時期的“送子羅漢”,這尊左手支撐頭部,右手托麒麟放于小腹部,左腿盤而右腿屈,是一尊能給人帶來歡樂和喜慶的羅漢。

 

龍虎巖

 

龍虎巖是一處丹霞洞穴,和約一百米,因有金龍和雙虎石雕而得名。這尊造像叫龍樹王,他是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(chuàng)始人,金龍和雙虎是其護衛(wèi)神。在他的左邊刻著一條金龍,金龍的后身掩在石巖之中,前爪張開象在悠閑行走的樣子。右邊是兩只白虎石雕,它們好象在龍樹王身邊玩耍嬉戲。整座雕像構成了一幅生動的《龍虎閑情嬉戲圖》。在這組造像的旁邊巖石上,刻著“同心巖”三個字,這是明代劉昭文題寫的。當時他游通天巖,看到這組雕像后頗有感觸,慨然題下了“同心巖”三字于巖石上,以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思想,希望朝廷上下官員不要“龍虎相斗”、“龍虎相爭”,要友好相處,同心協(xié)力,把國家治理好。另外山巖上這兩尊降龍、伏虎羅漢像,同屬于沿忘歸巖一線的十八羅漢系列,都是宋代造像。龍虎巖也是通天巖景區(qū)中保存摩崖題刻最多的巖穴。共有歷代名人題刻39品。其文體形式有題名、題記、詩詞、造像記、吉祥文字等,其內容涉及政治、歷史、宗教、文化等各個方面。是研究我國書法石刻藝術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。其中有一篇游記是通天巖文字最多的題刻,全文406字。在這眾多的題刻中,宋代陳世雄的題刻,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。這篇游記作于南宋紹興期間。其時,贛南山區(qū)多次發(fā)生農民起義,而這篇游記的前半部分,記述的就是朝廷派兵鎮(zhèn)壓發(fā)生在大余縣境內的一次農民起義,其時間、地點、人物都確鑿可信。這對于農民戰(zhàn)爭史和贛南地方史的研究,都是一份難得的史料。

 

明朝萬歷年間的唐邦佐,在通天巖留下了三品詩文,其書法藝術具有極高的造詣。他的手跡,是通天巖摩崖題刻中的藝術精品,其書法筆力沉雄剛健,氣勢飄逸灑脫,融諸家之長,無論是運筆、結構還是章法,都有獨到之處。唐邦佐是浙江蘭溪人,進士出身,因得罪權貴,被貶到贛州任通判,相當于幕僚顧問這類職務,是個閑職。此公雖才華橫溢,但有一個壞毛病,就是自以為懷才不遇而目空一切,他在鐫刻自己的作品時,往往是刻在比他官職大的人旁邊,并將前人的題刻鑿去,以發(fā)泄他的不滿。這一點,自然要受到后人的指責。

 

通天巖

 

石窟的中心景區(qū)--通天巖了,這是一處天然環(huán)形山壁。

 

通天巖風景區(qū)包括古代石刻區(qū)和現(xiàn)代休閑區(qū)二部分。古代石刻區(qū)是景區(qū)的核心和精華部分,它主要是由觀心巖、忘歸巖、龍虎巖、通天巖、翠微巖等五個巖洞組成。

 

在通天巖的懸崖峭壁上,雕鑿著8尊唐代的造像,是通天巖石窟最早的作品。你看這尊雙手合十的觀音造像,她頭戴寶冠,面像豐圓,披垂肩,寶繒下垂,佩項圈臂釧,短瓔珍,裙帶穿環(huán)從腰際垂下,足踏蓮臺,雖經千年風雨剝蝕,仍栩栩如生,沈從文先生稱其為價值連城。中科院專家宿白于1991年對通天巖石龕造像考察后曾作詩:“早刊菩薩像,晚補羅漢群,創(chuàng)始云晚唐,千古映贛江“。

 

在懸崖峭壁中,有一組石龕造像,佛主毗盧遮那(即大日如來)作禪定狀,左邊是騎獅的文殊菩薩,右邊是騎象的普賢菩薩,他們面相方圓,神態(tài)莊嚴。由這組造像向兩側延伸的懸崖上刻有層層排列的浮雕五百羅漢像,體態(tài)自然,表情各異,形成拱衛(wèi)格局,氣勢恢宏,是北宋中期的作品。這里,集中了佛國世界的精華,是佛教信徒們頂禮膜拜的場所。

 

南宋工部尚書胡榘(時任贛州知軍)在《游通天巖》一詩中寫道“萬龕石佛坐觀空,安用懸崖架梵宮;縱使風雷窒巖竇,此心元自與天通》?!闭f明通天巖早在唐、宋時期就佛龕遍布,香客不斷。

 

廣福禪林

 

在通天巖這一中心景區(qū),還有依山而建的“廣福禪林”、蔣介石打算關押張學良將軍的“雙桂堂”、蘇東坡與陽孝本會談的遺址“陽公祠”、“蔣經國避暑山房”等。

 

在廣福禪林的西側,有一“陽公祠”,原為“廣福寺”禪房,為祭祀本地名人陽孝本而立為祠。

 

翠微巖

 

緊鄰通天巖,是翠微巖,這里有宋代李大正所題“通天巖”三字。巖窟下,相傳為宋代隱士陽孝本的隱居處。巖壁之上,刻有宋代虔州(贛州)知州林顏、丞相薄宗孟和陽孝本三人唱和的詩詞。這里還有通天巖年代最早的一品題刻,它雕刻于熙寧六年(即1073年),距今己有九百余年歷史了。位于翠微巖的大肚彌勒佛造像,其題材特異,完成于南宋,是通天巖摩崖造像的終曲。

 

到這里,古代石刻就游完了,我們可以一起對這些古代石窟藝術作一歸納。通天巖石窟的摩崖造像一共可分四級組,第一組是唐代末的8尊造像,位于通天巖與翠微巖相交處,這是開通天巖摩崖造像之先河。第二組是北宋中期在通天巖山巖上部開鑿的五百羅漢拱衛(wèi)毗盧遮那組群造像,規(guī)模宏大,氣勢恢宏,可惜只能隱約見其影子。第三組是北宋后期以明鑒和尚為主施造的單龕十八羅漢像,沿忘歸巖、龍虎巖、通天巖、翠微巖一線分布,是通天巖摩崖造像的精華。第四組是南宋初年贛州城內居民朱氏施造的這尊大肚彌勒佛造像。而摩崖題刻,上起北宋,下至民國,900余年從未間斷,最早的就是翠微巖上部正中這幅,時間為1073年,“莆陽陳進之率溫陵林安節(jié)、楊子常、肖如晦、曾寶臣,熙寧癸丑孟春二十六日同來”。年代最晚就是忘歸巖正面的“可歸”兩字,時間為1948年。

 

往前走,有兩條路,一條是上山頂往東,到望江亭。另一條是一直往西,到現(xiàn)代休閑區(qū)。山巔的望江亭,明代叫“元武殿”(俗稱“雷公殿”)。1963年重建時,改成仿天壇形式的三層樓閣。1964年,我國著名戲劇家田漢視察贛州市,題為“群玉閣”,游人登閣遠眺,但見“贛江如帶、群山若瓜、瓠蔓引煙、氣迥薄隱”,一派山川秀色,盡收眼底。

 

現(xiàn)代休閑區(qū)

 

從漢代灌嬰筑城、晉代高琰遷城,到唐代盧光稠擴城,有唐代佛教禪宗高僧馬祖、中國風水術的祖師楊筠松、歷史上唯一到過贛州的皇室要人隆祜太后、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、隱居通天巖二十余載的北宋名士陽孝本、散文名篇《愛蓮說》的作者周敦頤、南宋抗金名將岳飛、贛州籍狀元池夢鯉、明代理學大師王守仁、《菩薩蠻》的作者辛棄疾、《過零丁洋》作者文天祥……眾多栩栩如生的造像映入你的眼簾,仿佛向你講述著一部贛州的歷史沿革,更加深了你熱愛家鄉(xiāng)的情感!

 

龍鳳苑高坡處,坐落著高12.99米高的如意塔,塔上雕刻有“風調調雨順”四大天王。

 

隨著旅游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通天巖景區(qū)又建了生態(tài)迷宮、噴水疊泉、嬉水旱泉、人生薈萃園、通天柱、百米長廊、十二生肖園等一批游樂休閑景點。

 

開放時間

7.00-18.00


地址

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(qū)水西鎮(zhèn)黃沙村

美食

贛州當?shù)氐娘L味小吃有:贛州小炒魚、三杯雞、流浪雞、炒東坡等等。另外還有“沙地牌”板鴨、江口倒菜、陽埠腐竹、紅瓜子等地方特色食品,風味獨具。

“沙地牌”板鴨
贛縣素有“板鴨之鄉(xiāng)”的美稱,正宗的“沙地牌”板鴨就產于這里。板鴨以傳統(tǒng)工藝程序為基礎,對毛鴨選種、育肥、腌制、加工、晾曬等技術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改進,形成了“沙地牌”板鴨獨特的生產工藝。依據(jù)該工藝制作的“沙地牌”板鴨素以“色、香、味、型”俱佳而著稱,具有“形如月琴、皮張潔白、毛腳干凈、肉嫩骨脆、芳香四溢、鹽味適中”之特點,被人們譽為臘味之王。該產品在1985年獲“江西省優(yōu)質產品獎”,1987年獲“國家銀質獎”,1988年獲“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”,1991年獲“七五全國星火計劃成果博覽會金獎”,1998年獲’98江西市場食品質量優(yōu)勝獎。暢銷廣東、上海等地,遠銷香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(qū)。

母渡紅瓜子
王母渡紅瓜子盛產于贛縣王母渡鎮(zhèn)桃江河沿岸的立瀨、枧溪、潭埠等村,這些村的沙質良土肥活,十分適宜采籽西瓜的種植和生長。鎮(zhèn)上出的紅瓜子顆粒大而飽滿,皮薄仁厚,經過當?shù)孛麕煹木毘粗?,不加任何色素、香料和配料,色紅味香、營養(yǎng)豐富,體現(xiàn)了正宗原汁原味,是來自大自然的綠色食品,也是旅游休閑、饋贈親友、酒宴茶會的上乘佳品。紅瓜子種植歷史悠久,享有盛名,遠銷港澳臺、東南亞一帶,市場價每公斤在20元左右。

江口倒菜
江口倒菜,又名江口腌菜,歷史悠久,相傳自明朝初期贛縣江口就有生產。江口倒菜主要原料是大蔸菜,做的時候要用壇子倒置進行腌制,再進行成品加工。菜中含有氨基酸、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(yǎng)成份,具有開胃健脾,促進食欲之功效,是人人皆宜的“綠色”保健食品,倍受歡迎。
  江口倒菜在贛州市、南康、興國等地十分暢銷,半成品可用作探親訪友的送禮佳品,更是待客美味和孕婦反應期食用的美菜,也可作孩子的小零食。

陽埠腐竹
腐竹為陽埠鄉(xiāng)傳統(tǒng)特產,因此陽埠鄉(xiāng)也被譽為“江南腐竹之鄉(xiāng)”。從明朝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歷史,清代曾被選為朝廷貢品。在陽埠,家家戶戶加工腐竹,全鄉(xiāng)年加工腐竹產量達到1000噸以上,所生產的“陽埠牌”腐竹,選用優(yōu)質大豆為原料,以傳統(tǒng)工藝精制而成,具有色澤潤黃,營養(yǎng)豐富,鮮嫩可口,味道純正,包裝精美的特點,是家庭、賓館的美味菜肴,饋贈親友之佳品。

“陽埠牌”腐竹蛋白質含量達50%以上,脂肪含量低,不含膽固醇,不含任何色素、添加劑和防腐劑,經常食用可降低膽固醇,軟化血管,健美養(yǎng)顏。該產品在江西省’98食品展銷會上被評為“全省優(yōu)質產品”。

交通

航空

離市區(qū)只有20分鐘的車程,已擴建成4C級機場,可起降B-737飛機,已開通至南昌、廣州廈門、深圳南京、珠海航班。民航售票處門口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班客車開往機場。

鐵路

京九鐵路的開通,使贛州的交通更為便捷。贛州火車站位于市區(qū)東面,幾乎每一班公共小巴都會到火車站,1元就夠了。

公路

贛州交通發(fā)達,但以公路為主,有多條干線公路穿越市境,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.5萬公里,境內有105、323、319、206等國道。

市內交通

公交車

乘坐109路到【通天巖站】。 贛州市內有10班左右的小公共汽車運營線路,公共汽車到達的地方有貿易廣場、新車站、老車站、贛州飯店、贛龍大酒店、人民醫(yī)院、貿易廣場、南門廣場-章江酒家、火車站、人民影城、商業(yè)城等地,其中,10路汽車還到達機場路口。公共小巴1元。

公交

乘坐109路到【通天巖站】。

出租車

起步價5元(2公里),另需繳納燃油附加費1元。

購物

贛州的土特名產有:崇義毛竹、龍南板栗、上猶玉蘭片、寧都小布巖茶、信豐臍橙、紅瓜子、興國茶油、中華獼猴桃、贛州麻通、綠涼苦瓜酒等等。贛縣田村還盛產花燈,非常有特色。

崇義毛竹
毛竹株型剛直挺秀,圓通有節(jié),枝葉翠麗,鞭根發(fā)達,生長快,產量高,纖維長,富有韌性,自繁力強。崇義縣各地均有分布,呈小塊狀或連片夾雜在常綠針、闊葉樹林間,多分布在山腳、山腰、山窩,甚至石壁高山上。用這種毛竹制作的各種農具、日用篾器、篾席、樂器和工藝品,樸素中有韻味,深受歡迎。

信豐臍橙
信豐臍橙因果頂有“臍”而得名。果實呈球形,表皮橙黃,大而無核,肉厚汁多,甜酸清香,享有“臍橙進房香滿堂”之盛譽。全縣臍橙年產量達15萬公斤左右。產品銷往全國各地,供不應求。

上猶玉蘭片
相傳,北宋文學家蘇軾吃了玉蘭片之后曾風趣地說:“要不俗,須吃竹”,“竹”指的就是這玉蘭片。上猶玉蘭片是用冬筍尖制成的,形如象牙,通明如玉,質地脆嫩,味鮮美而清香。它營養(yǎng)豐富,還含有天冬酰胺,是一種纖維素豐富,而脂肪和淀粉含量極低的保健食品。產品除銷往京、津、滬等大城市外,還遠銷日本、東南亞等地。

寧都小布巖茶
寧都小布巖茶產于寧都縣小布墾殖場,因茶葉產自雩山山脈鉤刀咀峰的巖背腦而得名。茶園地處峰巒重疊、翠竹成蔭、林海茫茫之中,這里溫度濕度均適宜茶樹生長,因而苗壯葉厚,滴翠鮮嫩。小布巖茶是以摘自此地的一芽一葉初展嫩芽為原料,當天采摘當天炒制。這種茶外形彎眉顯毫,條索秀麗,嫩香持久,還伴有花的清香。泡出來的茶湯黃綠明亮,飲后回甘留芳,沖泡三四次,滋味仍然不減。

龍南板栗
龍南板栗個大飽滿,栗肉脆嫩香甜,含有豐富的營養(yǎng),生吃熟食都可以,還能制成各種美味可口的糕點,具有補肝益脾、健胃生津的功能。栗花可治腹瀉,根皮能治痔瘡。樹材質地堅實,紋理清晰,耐濕抗腐,是優(yōu)良的建筑、家具用材。

興國茶油
茶油又名清油,以茶籽為油料榨成,為興國特產。興國栽種油茶歷史悠久。清《興國縣志》記云:“茶油一曰木油,興國山阜多種茶子。其樹堅而葉厚,青翠茂密,凌冬不凋,11月開花,瓣白心黃,花謝結子,含苞孕實,將一周歲始拾子,剖仁榨油。色味甘香清潔,專入食饌,膏發(fā)亦佳。吳人購之,入玫瑰、素馨、蘭桂諸香,為甘油。興地所產,甲于他邑。商賈收販,終歲不絕。”興國現(xiàn)年產茶油200萬公斤左右,茶油色黃味香,營養(yǎng)豐富,常食茶油可防膽固醇增高,尤宜于高血壓患者食用。也是制作高精食品、人造奶油及化妝品、潤滑油等的優(yōu)質原油。

田村花燈
贛縣田村素稱“燈彩之鄉(xiāng)”。田村花燈源于唐代,富有濃厚的地方傳統(tǒng)色彩,經過歷代的發(fā)展和演化,田村花燈的制作要經過剪紙、 紙雕、彩繪、填繡、擠粉等二十四種民間工藝,有走馬燈、宮燈、提籠燈、枷花燈、 陪襯燈、排樓燈等十二類型;有宮燈式、花蘭式、花瓶式、古亭式、樓閣式、牌坊式、象征式、花船式、香包式、吊牌式、龍燈式等三十九種花燈形式。形式繁多,多姿多彩,令人眼花繚亂、目不暇接。

娛樂

客家風情

贛州客家文藝形式豐富多采,如采茶戲、東河戲、獅舞、龍舞、宗教酬神舞、南北詞、唱詞、五句板、古文、山歌、風俗歌、民間小調、民間故事等等,可謂眾彩紛呈。但其中最具影響,且系土生土長純客家風情的是:采茶戲和客家山歌。

客家民居

客家民居非常具有地方特點,游客在游覽各個景點之余,漫步于客家小巷,只要稍稍留意,就會被它那多姿多彩的造型,合理的布局,以及其中所蘊涵的客家文化所吸引。

客家圍屋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。其中“方屋圍”建筑數(shù)量之多,規(guī)模之大,風格之全,保存之完好,龍南均屬全國之最。最出名的為楊村燕翼圍、楊村烏石圍、關西新圍、桃江龍江圍等。其大多占地十余畝,四角聳立堅固的碉堡,墻體由青磚或花崗石砌成,分布著一排排“貓眼”似的槍孔炮洞。四堡之內是圍屋,一般為2—3層,也有4層,呈懸掛外廊結構,有四字形走馬樓相連,以祖廳為中心,按八卦分布。大的圍樓有九棟十八廳,內有糧倉、水井、排污道、草坪、戲臺等,生活功能齊全,防匪、防盜、防災、體現(xiàn)了客家人高超的房屋建筑技巧。散發(fā)著濃厚客家風情的“方屋圍”與北京的四合院,陜北窯洞,閩西土園樓,成為我國民居風光的熱點。

贛縣田村的“中秋花燈節(jié)”

贛縣田村素稱“燈彩之鄉(xiāng)”。田村花燈源于唐代,盛于宋朝,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了,在明代后期逐漸形成三年一屆的中秋花燈節(jié),每逢子、午、卯、酉年分的農歷八月初一出燈,至十五日晚送燈,月夕(中秋)賞燈。廣東的汕頭、潮州,福建漳州、泉州、普田以及浙江、安徽湖南等省的香客游人,屆時長途跋涉,云集于此,熱鬧空前。

清《贛縣志》記載“市井街坊,皆置布銜空,布天幕海,張燈布下,至夜則燭燈瑩瑩,異彩繽紛,綿延數(shù)里不絕……。邑人爭往觀之”。宋代又有詩云:“廣寒懸掛冰晶球,照澈山河大地秋,更有巧燈光燦爛,翻疑不夜在山邱?!笨梢娖湟?guī)模盛況,非同一般。

注意事項

小貼士:提供租車服務的汽車公司

贛州旅游汽車服務中心 贛州市健康路69號 車型 39座沈飛大巴;26座考斯特中巴
贛州中旅出租汽車公司 贛州市文明大道85號 車型 39座沈飛大巴;26座考斯特中巴